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逐渐消失长江之中的“长江女神”,它们甚至比

来源:长江技术经济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10-18

【作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要】:被誉为“黄金水道”的万里长江,气势雄浑,波澜壮阔,不仅给沿江人民以舟楫之便,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。世界瞩目的珍稀动物白鳍豚就生活在这里。 白鳍豚又叫白鱀豚、

被誉为“黄金水道”的万里长江,气势雄浑,波澜壮阔,不仅给沿江人民以舟楫之便,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。世界瞩目的珍稀动物白鳍豚就生活在这里。


白鳍豚又叫白鱀豚、扬子江豚,渔民多简称为白鱀白旗。它的体态矫健优美,体长为2米左右,体重100~200千克,雌兽略小于雄兽。吻部狭长,约有30厘米,上下颌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。前额呈圆形隆起,称为“额隆”。皮肤细膩光滑,背面是浅灰蓝色,腹面是洁白色,鳍的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的颜色一致,是长期适应混浊的江水环境的结果。从水面向下看时,由于水的透明度小,光线暗淡,背部灰色的皮肤和江水混为一体,很难被发现,如果从水底向上看,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强烈的光线交织,也很难发现它的存在,这样就可以逃避敌害,也能较容易地接近猎物。


白鳍豚:溯临灭绝的“活化石”(或许已经灭绝)

白鳍豚是很古老的动物,根据化石考证的结果,至少在4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就已经存在,比大熊猫还要古老,是真正的“活化石”。与其他鲸类一样,它原来也是陆地上的动物,由于环境变迁,再次回到水中。为了适应水中的生活,身体结构发生了变化,体表变成流线型,原来的前肢变成像鱼鳍一样,称为鳍肢,与三角形的背鳍一起保持身体的平衡。后肢退化,尾部末端左右平展,分成两叶,呈新月形,靠尾部的上下摆动推动身体游泳前进。为了在水中保持一定的体温和减轻身体的比重,皮肤下面还长有很厚的一层脂肪。它用肺进行呼吸,有一个长圆形凹穴状的鼻孔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。


白鳍豚的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,已经退化,位于嘴角的后上方,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,位于眼的后方,外耳道已经消失。嗅觉也已退化。在江水中联系同类,趋避敌害,识别物体和探测食物等,完全依靠发出的声呐信号。

白鳍豚是非常聪明的动物,有人认为它甚至胜过黑猩猩和长臂猿等类人猿,大脑十分发达,表面面积较大,上面沟回复杂,而且大脑两半球还能轮流休息,以便能够昼夜不停地在水中游动,它的声纳系统更是极为灵敏,其上呼吸道有三对功能奇异的气囊和一个像鹅头一样的喉,没有声带,却有着独特的发声和接收回声定位的组织,能在水中发出不同的声音,频率多在超声范围。它所发出的信号,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,一类是通讯联络的信号,其持续时间为0.26秒左右,把这种信号的录音放慢几倍,听起来就像老虎和狮子的吼叫声,因此称为“啸叫声”;第二类是回声定位信号,是它们的探测信号,持续时间极短,人耳不能直接听到;第三类是表达情绪的信号,持续时间长短不一,入耳可以直接听到。


白鳍豚性情温顺,很重情感,一般群居生活,从一对到十几只,大多在水深流急的江段,特别是长江与其支流交汇的地方或湖口处活动。夏季江中水位上涨后,则进入沿江的大型湖泊中生活,冬季水位下降后再回到江中水深处越冬。

在长江里游泳前进时,成年雄兽在前开路,雌兽则带着幼仔在后紧随,出没于万顷波涛之中,顺江游动的速度可达每小时80千米,景象十分壮观。它们一般每隔20~30秒钟就耍呼吸一次,当身体上升接近水面时,鼻孔首先露出水面呼吸,出水时间为0.2~0.6秒,在寂静的夜晚可以听到它出水换气时发出的“噗哧,噗哧”的声音,有时也可以屏气潜水,最长时间可以达到200秒。

白鳍豚偶尔也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江豚混在一起追逐戏水,以鲤鱼、鲢鱼、草鱼、青鱼、三角鲂、赤眼鳟、鲶鱼等淡水鱼类为食。白鳍豚每天要吃10千克左右食物,并不咀嚼,直接吞食。


白鳍豚每年有两次发情期,分别在3~5月和8~10月,雌兽的怀孕期是10~11个月,每隔一年才生一胎,一胎仅产一仔,繁殖率较低,偶尔也发现有生两胎的,这在鲸类中已属少见。在野外,白鳍豚雄兽和雌兽的性比为1:1,而雌兽中仅有30%为性成熟的个体,而其中又仅有30%能够怀孕产仔。以100只白鳍豚来计算,每年仅有5只雌兽能够怀孕,但长江的自然环境条件又如此复杂,幼仔死亡率很高,实际上白鳍豚种群能够得到补充的幼仔已经寥寥无几了,如果没有特殊的保护措施,其灭绝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。

文章来源:《长江技术经济》 网址: http://www.cjjsjj.cn/zonghexinwen/2021/1018/945.html

上一篇:创新创业不只是论“估值” | 长江评论
下一篇:智能网联道路为数字经济开辟“绿色通道” | 长

长江技术经济投稿 | 长江技术经济编辑部| 长江技术经济版面费 | 长江技术经济论文发表 | 长江技术经济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长江技术经济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